Please wait a minute...
http://jcps.bjmu.edu.cn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04-30
    【综 述】
    A synopsis on flavonoids from the root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with some insights on baicalein and its anti-cancer properties
    Eric Wei Chiang Chan, Siu Kuin Wong, Joseph Tangah, Tomomi Inoue, Hung Tuck Chan
    2019, 28(4):  217-228.  DOI: 10.5246/jcps.2019.04.022
    摘要 ( 275 )   HTML ( 7)   PDF (1474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lavones are the most dominant type of flavonoids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Radix Scutellariae),which is a traditional medicinal plant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Japan and Korea. Most of the flavones are derivativeswith methoxyl and hydroxyl groups, and they include baicalein, baicalin, chrysin, norwogonin, oroxylin A and wogonin. Baicalein possesses anti-cancer activities against a wide spectrum of human cancer cells by inducing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arrest, and by inhibiting angiogenesis, metastasis and inflammation. Some examples of the effects of baicalein on apoptosis, cell cycle arrest and metastasis are presented with discussion on the molecular targets and pathways.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flavonoid cytotoxicity towards human cancer cells show that the potent cytotoxic activities of baicalein can be attributed to its -OH groupsat C5, C6 and C7 (triple hydroxylation) of ring A, carbonyl group at C4 of ring C, and C2–C3 double bond of ring C.Studies on 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of baicalein have shown that the configurations at C6 of ring A ar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its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Considering the remarkable anti-cancer properties,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developing baicalein into an anti-cancer drug are promising.
    【研究论文】
    三七-红花有效组分复方对人肝微粒体中UGT1A1、1A4和2B7活性抑制作用的研究
    李岩, 孟雨晴, 逯颖媛, 常坤, 高鹏, 姜勇, 屠鹏飞, 郭晓宇
    2019, 28(4):  229-237.  DOI: 10.5246/jcps.2019.04.023
    摘要 ( 326 )   HTML ( 3)   PDF (1288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三七-红花有效组分复方(CNS)的配伍作用机制, 本研究考察了CNS、三七总皂苷(NS)和红花总黄酮(SF)对人肝微粒体中三种主要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亚型活性的影响。采用人肝微粒体作为体外孵育模, 分别以依托泊苷、三氟拉嗪和叠氮胸苷作为UGT1A11A42B7的特异性探针底物, 利用LC-MS/MS检测技术测定底物代谢产物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 CNSNSSFUGT1A11A42B7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 IC50值均小于30 mg/mL。与NSSF相比较, CNSUGT1A11A42B7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P<0.05)。综上, 在人肝微粒体中CNS配伍给药可显著提高对UGT1A11A42B7的抑制能力, 可能有利于减少CNS中主要活性成分在体内的II相代谢。基于UGT酶的CNS潜在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将为CNS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IMB-XH1作为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抑制剂的研究
    韩江雪, 肖春玲, 甘茂罗, 李兴华, 王颖, 郑佳音, 李东升, 刘琛楠, 关艳, 蒙建州, 黄树超, 刘忆霜
    2019, 28(4):  238-246.  DOI: 10.5246/jcps.2019.04.024
    摘要 ( 297 )   HTML ( 3)   PDF (1422KB)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峻, 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超级细菌对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然而临床现有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NDM-1等金属β-内酰胺酶无效, 因此, 临床上迫切需要有效NDM-1抑制剂。在这项研究中, 优化了NDM-1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应用该模型筛选NDM-1抑制剂, 并从不同来源的化合物样品中筛选得到一种NDM-1的抑制剂IMB-XH1。研究发现IMB-XH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表达NDM-1的大肠埃希菌E.coli BL21(DE3)(pET-30a(+)-NDM-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酶促动力学研究表明IMB-XH1NDM-1的非竞争性抑制剂。IMB-XH1还具有对其他金属β-内酰胺酶的抑制活性, IMP-4, ImiSL1IMB-XH1作为一种新型的NDM-1抑制剂, 值得进一步对其活性评价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氧杂蒽酮的合成和抗肿瘤、抑制酪氨酸酶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周北斗, 王欣, 翁智敏, 黄堡城, 马泽通, 于博, 阮丽琴, 胡栋宝
    2019, 28(4):  247-256.  DOI: 10.5246/jcps.2019.04.025
    摘要 ( 364 )   HTML ( 5)   PDF (2852KB) ( 2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当前的研究中, 5个氟取代和3个氯取代的1,3-二羟基氧杂蒽酮(化合物1118)被一步合成,它们的产率在48%72%之间。在这8个化合物中, 化合物121518被首次报道。化合物119的全部或者部分抗肿瘤、抑制酪氨酸酶和抑血小板聚集的活性被检测。对于某些特定的肿瘤细胞, 化合物12467101519显示出较好的抑制活性, 特别7位含有2,4-二氟苯基的化合物10显示出较高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18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约为22%。在大鼠中, 化合物1369121819明显地抑制由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且, 化合物23的作用最为显著。这些结果显示化合物146791519是有希望的先导化合物,可用于进一步结构修饰。    

     
     
    【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专栏】
    肾移植术后糖皮质激素和他克莫司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杨辉, 胡小鹏, 杨晓勇, 刘航, 任亮, 王玮, 刘丽宏, 张小东
    2019, 28(4):  257-263.  DOI: 10.5246/jcps.2019.04.026
    摘要 ( 360 )   HTML ( 3)   PDF (1242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皮质激素由于是CYP3A4P-gp的诱导剂与他克莫司(tacrolimus, TAC)存在相互作用。但是, 目前研究中的糖皮质激素剂量均为低剂量而非冲击剂量。本研究回顾性的研究63名肾移植术后患者, 根据患者服用的糖皮质激素剂量进行分组: 500 mg (术后13), 30 mg (术后410), 25 mg (术后1117), 20 mg (术后1824), 15 mg (术后2531), 10 mg (术后3260) 10 mg (术后6190)。我们每日详细记录患者从手术至术后90天的患者检验和用药信息。研究发现: 术后3个月内, 不同糖皮质激素剂量下TAC的血药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随着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减低, TAC的平均每日剂量显著性降低。同时, 术后14天内, TAC每日的剂量没有变化, 但是当糖皮质激素的剂量由500 mg减为30 mg, TAC的浓度显著降低。本研究验证了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TAC的诱导效应, 同时发现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和他克莫司合用时, 糖皮质激素可能起到相关作用, 为竞争性底物效果。因此在肾移植术后受者的糖皮质激素剂量发生变化时, 监测TAC的血药浓度是有必要的。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统评价和Meta分析
    董志勇, 邱仙土, Stacy A. Kujawa, S.M. Shariful Islam, 张杰
    2019, 28(4):  264-275.  DOI: 10.5246/jcps.2019.04.027
    摘要 ( 320 )   HTML ( 4)   PDF (2323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蟾素是一种从蟾蜍中提取的化合物,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已被证实在癌症治疗中具有疗效。华蟾素注射液广泛应用于中国中晚期肝癌患者。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华蟾素注射液对这类特定患者的影响。在PubMed, EMBASE, CENTRAL和其他四个主要的中国数据库中检索使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肝癌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协作和RevMan 5.3的建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根据Cochrane手册计算风险比(RR)和相应的95%置信区间,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来统计数据。最后共纳入了11项随机对照试验, 728名患者。所有试验均显示,使用华蟾素注射干预组的总反应率, Karnofsky表现评分(KPS)的总反应率, 12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但是6个月生存率和临床受益率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总反应率和12年生存率的有益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华蟾素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可能优于对照组。鉴于大多数试验质量较低,因此需要严格按照CONSORT for TCM设计的更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基于APICloud 的药物基因组用药指导信息的手机APP的设计与实现
    陈敏, 姜锋, 郑铭, 阳丽梅, 高红瑾
    2019, 28(4):  276-283.  DOI: 10.5246/jcps.2019.04.028
    摘要 ( 243 )   HTML ( 2)   PDF (1511KB) ( 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发药物基因组相关用药指导查询软件手机APP, 可以解决英文数据库阅读不方便, 纸质专业书籍信息更缓慢和查询不便捷等问题。我们归纳提取http://www.pharmgkb.com“Dosing Guidelines”项下的剂量调整信息, http://www.fda.gov/drugsScience&Research项下“Table of Pharmacogenomic Biomarkers in Drug Labeling”项下相关药物标签中提及的药物基因组信息, 并参考权威论著相关基因指导用药信息, 利用SQLite构建用药指导信息库, APICloud软件开发平台上, 使用JavaScript编程自建一款基因指导用药的手机APP。本APP收录了目前研究较多、证据级别较高的精准医学药物197, 覆盖了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一般抗肿瘤药和免疫抑制剂、靶向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质子泵抑制剂等25类。使用者可以通过输入药品通用名的拼音首字母获取该药特定基因型的临床意义及用药指导信息。基于APICloud开发平台自建的精准医学药物治疗与用药指导查询系统的手机APP可为临床提供实用快捷的药学信服务。
    【 其 它 】
    贾彦兴教授团队在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
    北京大学药学院
    2019, 28(4):  284-286. 
    摘要 ( 169 )   HTML ( 1)   PDF (2007KB) ( 2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9328,《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期刊在线刊登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贾彦兴教授研究团队在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Eight-Step Total Synthesis of Phalarine via Bioinspired Oxidative Coupling of Indole and Phenol”。该工作同时被编辑选为Hot Paper

     
    张强教授研究团队在《Nano letter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药学院
    2019, 28(4):  287-288. 
    摘要 ( 179 )   HTML ( 1)   PDF (2038KB) ( 2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9年4月8日,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纳米通讯》(Nano letters)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张强教授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Peptide–Drug Conjugate-Based Nanocombination Actualizes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by Maytansinoid and Photothermia with the Assistance of Fluorescent and Photoacoustic Images”。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孙亚楠和博士后梁艳琴, 张强教授为责任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973计划等的资助。这是北京大学药学院首次在该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