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作为慢性肝病及恶性肿瘤的主要诱因, 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多项研究表明, 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肥胖、代谢综合征、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IR)等因素密切相关。尽管目前尚未明确相关治疗策略及作用靶点, 但黄酮类化合物在相关研究中常被作为关键生物活性成分类型。这类化合物可能靶向作用于NAFLD治疗进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核心潜在基因。此外, 黄酮类化合物不仅能干预胰岛素抵抗引发的脂质变性, 还可调节与脂质形成相关的蛋白酶体、细胞通路、基因表达及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
氢氧化铝佐剂为弱结晶勃姆石(PCB)结构,储存过程中不稳定。本研究通过考察佐剂晶体结构、粒径分布、电镜结构、pH值、等电点和吸附速率等质量指标, 全面揭示佐剂在室温储存过程中质量变化, 以保证疫苗安全有效生产。将3批氢氧化铝佐剂在室温条件下储存15个月, 检测X-射线衍射图、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构图、pH值、等电点(pI)和吸附能力的变化情况。X-射线衍射图显示氢氧化铝佐剂晶体结构最初为PCB, 在室温储存过程中晶体结构有序性增加。在储存至12个月时, 衍射图在18.2° 2θ出现新的衍射峰, 且衍射峰的强度随储存时间增加而加强, 伴随高结晶的三水铝石及拜耳石产生, 不利于佐剂质量稳定性。此外, 储存期间佐剂pH和pI降低, 化学稳定性下降。该佐剂是由平均粒径为130 nm的初级粒子组成, 具有比表面积大和吸附能力强的特点。因此, 佐剂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 约为8 mg BSA/mg Al3+, 储存至15个月与第1个月相比吸附能力无明显变化 (P > 0.05)。这表明纳米颗粒氢氧化铝佐剂在整个储存过程中保持着较高的吸附效率, 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疫苗吸附剂。然而, 在储存后期, 出现了高结晶的三水铝石及拜耳石, 同时伴随pH和等电点下降, 不利于佐剂的质量稳定性。基于以上研究结果, 建议纳米颗粒氢氧化铝佐剂的有效期不应超过12个月, 以保证其质量稳定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噬相关基因在骨关节炎(OA)中的作用, 并评估杜仲关键木脂素成分——Eucommin A的治疗潜力。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获取OA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基因表达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 并与自噬基因数据库(Human Autophagy Database)交集以确定OA相关自噬基因。通过GO/KEGG富集分析其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基因, 并利用独立验证集评估诊断效能。采用分子对接与100 ns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OA自噬核心靶点与Eucommin A的结合稳定性, 结合均方根偏差(RMSD) 、均方根波动(RMSF) 、回转半径(Rg)及MM/GBSA结合自由能计算评估互作机制。结果发现, 在2436个DEGs中, 56个为自噬相关基因, 主要富集于营养响应、细胞凋亡及PI3K-Akt/FoxO通路。机器学习鉴定出EGFR、MAPK3和MAPK8为核心基因, 其中EGFR与MAPK8的诊断效能显著(AUC > 0.5) 。Eucommin A可以通过氢键与疏水作用与EGFR 及MAPK8 表现出强结合亲和力。分子动力学模拟证实其结合稳定, 且自由能分布良好。EGFR与MAPK8可作为OA自噬的诊断标志物。Eucommin A通过稳定自噬相关蛋白发挥多靶点治疗作用, 为基于自噬调控的OA治疗提供新策略。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自噬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观察黄连解毒汤(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 HLJDD)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Rats, SHRs)心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自噬与心肌重塑、损伤的相互关系。将SHRs随机分为模型组、HLJDD低剂量组、HLJDD中剂量组、HLJDD高剂量组以及阳性对照组(卡托普利)5个组别, 另设Wistar-Kyoto (WKY)大鼠为空白对照组, 每组各10只。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经口灌胃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 其余各给药组分别经口灌胃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结束后, 检测各组大鼠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 线粒体肿胀度和膜电位的改变, 游离ATPase活性的变化, 自噬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的变化。结果发现, HLJDD可以降低SHRs的血压(包括收缩压, 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 升高线粒体肿胀度和膜电位, 增加线粒体ATPase活性, 降低自噬相关基因(AKT、mTOR、Beclin-1、LC3-II)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本研究显示HLJDD有效改善SHRs心肌组织损伤, 其机制可能是与减少心肌细胞线粒体的自噬, 从而发挥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有关。
本研究以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相结合的综合策略为基础, 探究飞龙掌血干预骨关节炎(OA)的可能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首先从文献中检索飞龙掌血的化学成分, 通过SwissADME评价有效成分, 再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有效成分对应的靶点, 然后通过Cytoscape (v 3.8.0)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 根据网络的度值确定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同时, 通过GEO数据综合分析OA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再将飞龙掌血的靶点与OA相关靶标取交集, 对交集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的同时, 通过String平台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再利用Cytoscape(v 3.8.0)对拓扑网络进行可视化, Cytohubba插件识别核心基因。最终预测出54个飞龙掌血的有效成分及694个对应靶标。根据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度值, 最终确定了22个飞龙掌血的主要活性成分。从GEO数据库中获得493个与OA相关的靶点。飞龙掌血与OA共有46个交集靶标, 这些交集基因的富集分析表明, 飞龙掌血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OA的作用。PPI分析得到MCL1这一核心靶点。此外, 通过OA相关外部验证集, 确定了该基因诊断效能。通过分子对接, 明确了飞龙掌血的22个主要活性成分与MCL1的结合能力。本研究增加了飞龙掌血及其有效成分抗OA药理作用的新认识, 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与依据。
他克莫司是器官移植患者免疫抑制方案的一线药物。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 其相关的用药安全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近他克莫司相关胃肠道溃疡的病例报告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本研究基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总结他克莫司相关不良反应, 并分析潜在的不良事件信号。提取建库至2023年第三季度(Q3)的不良反应报告, 共发现339例与他克莫司相关的胃肠道溃疡, 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上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 所有分析均使用R3.6.1版本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与其他药物或环孢素相比, 他克莫司在胃肠道溃疡中具有显著信号(ROR1 =1.87, 95% CI: 1.68–2.08; IC1 = 0.89, 95% CI: 0.73–1.05) (ROR2 = 1.55, 95% CI 1.28–1.86; IC2 = 0.24, 95% CI: 0.04–0.44)。年龄、男性和欧洲人是他克莫司相关胃肠道溃疡患者出现死亡结局的风险因素。临床医生应加强监测, 尽早识别与他克莫司相关的胃肠道溃疡, 从而改善对移植患者的护理。
高等药学院校是药学博士后培养的重要基地, 本研究旨在对高等药学院校博士后科研产出的关键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纳入北京大学药学院2016年10月后入站、2024年12月底前出站的博士后, 收集基本信息及其在站期间的科研产出。以博士后期间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金、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作为博士后成长良好的指标, 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入选博士后激励计划的博士后获得基金、高水平基金, 以及发表论文、高水平论文的比例明显更高。跨学科博士后获得基金、高水平基金的比例明显更低。在站时间越长发表高水平论文, 申请专利的概率明显越高。药物分析学博士后获得高水平基金的比例明显更高, 药剂学博士后发表论文的比例明显更高。合作导师具有海外经历的, 博士后获得专利的比例更高; 合作导师属于预聘-长聘制系列的, 博士后获得专利的比例更低。研究建议高等药学院校博士后管理部门应加强博士后进站遴选、加大博士后激励计划宣传力度, 加深跨学科博士后对药学专业的理解, 加强药学博士后在站管理, 促进药学博士后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