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http://jcps.bjmu.edu.cn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7-03
    上一期   
    【综述】
    可吸入制剂在药学领域的基础与临床应用
    闫玉莹, 杨学斌, 冀召帅
    2025, 34(6):  503-518.  DOI: 10.5246/jcps.2025.06.038
    摘要 ( 15 )   HTML ( 8)   PDF (3159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 随着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升, 以及生物工程技术和药学的发展, 吸入给药已成为肺部疾病的优选途径。吸入制剂通过局部给药的方式, 可以快速、直接地进入肺部发挥药效, 降低给药剂量, 提高药物疗效。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及检索临床试验网站, 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 (1) 临床应用的吸入装置; (2) 临床上市的可吸入制剂的应用; (3) 可吸入制剂在肺部感染、肺结核、肺癌、肺纤维化等肺部疾病和帕金森等系统性疾病中的临床前研究。目的是探讨可吸入制剂在药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期望推动可吸入制剂的普及和利用, 助力可吸入制剂在更多疾病的研究。

    【研究论文】
    基于异羟肟酸的新型Zn2+螯合基团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评价
    吴争荣, 赵静思, 金鹏, 贺殿
    2025, 34(6):  519-529.  DOI: 10.5246/jcps.2025.06.039
    摘要 ( 13 )   HTML ( 2)   PDF (2033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旨在合成系列新型的含有不同锌离子螯合基团(羟乙胺酰基)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s), 并通过对细胞HeLa、A549和HepG2进行了体外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评价。结果表明对A549细胞株异常敏感, 尤其以化合物e8 (IC50 = 1.68 μmol/L) 的活性最好, 优于阳性对照物SAHA (IC50 = 4.85 μmol/L) 的抑制活性, 并且对正常细胞显示出低毒性 (IC50 = 415.93 vs IC50 = 9.09 μmol/L), 细胞周期与凋亡实验结果显示: 化合物e8对肿瘤细胞的G0/G1期阻滞作用较强; 同时具有一定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能力。此外, 分子对接实验结果显示: 通过其在活性腔内与氨基酸残基产生的疏水性作用、氢键作用与锌离子发生的静电作用, 使得化合物e8能够稳定地对接到HDAC活性腔内。因此, 设计合成的化合物e8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力和价值, 有望进一步开发为新型HDAC抑制剂。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究细胞衰老参与多发性硬化关键基因的筛选及验证
    张晓琴, 秦湫红, 李晓杰, 杨建刚, 麻纪斌, 任建平
    2025, 34(6):  530-542.  DOI: 10.5246/jcps.2025.06.040
    摘要 ( 11 )   HTML ( 3)   PDF (9084KB) ( 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疾病发展的最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是衰老, 衰老会增加神经对损伤的易感性, 降低其恢复力。此外, 细胞衰老(CS)是衰老的一个重要生物学过程。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细胞衰老参与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 筛选出关键基因及相关治疗药物。在DEG分析中, 共获得565个DEG, 其中166个上调基因和399个下调基因(P < 0.05, |LogFC| > 1.5), 基于GSEA分析的结果表明, DEG富含核糖体、细胞衰老和MAPK信号通路。WGCNA分析显示, 绿松石模块(164个基因)与MS的相关性最强(R2 = 0.54, P = 1e–14), KEGG分析显示绿松石模式在自噬途径、沙门氏菌感染途径和细胞凋亡途径中富集最多。将DEG和WGCNA关键模块基因与1381个细胞衰老相关基因取交集, 获得49个关键基因。随后, 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ATF7IP、ATR、BCL10、CTNNB1、PDCD1、PIK3CA、TNFSF13、MSH3、HTR2A和ALPL为细胞衰老参与MS关键基因, 并使用测试集GSE13732进行验证。从DrugBank和CTD收集了7种候选基因相关药物。分子对接结果表明, ATF7IP、ATR、BCL10、HTR2A和PDCD10与7种药物的最小结合能为–2.444 Kcal/mol, 最大结合能为–6.523 Kcal/mol。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价格谈判对中国肺癌靶向药物定价、市场渗透和支出的影响
    王成, 易洪彬, 韩晟, 史录文
    2025, 34(6):  543-555.  DOI: 10.5246/jcps.2025.06.041
    摘要 ( 13 )   HTML ( 3)   PDF (12671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6年至2024年, 中国政府通过价格谈判将多款创新药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NRDL)。这些谈判导致价格大幅下降, 进而刺激了销售额的增长。本研究旨在评估该政策对NRDL中包含的靶向肺癌治疗的定价、利用和总体支出的影响。本研究对来自698家医疗机构的采购数据进行了间断时间序列分析, 评估了即时和长期影响。在即时效果方面, 价格谈判导致所有靶向治疗的限定日剂量成本(DDDc)显著下降(P < 0.05)。就长期趋势而言, 仅在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和恩沙替尼的定价轨迹中观察到显著变化(P < 0.05)。在对药物利用的即时影响方面, 除吉非替尼和埃克替尼外, 所有靶向药物的用量均大幅增加(P < 0.05)。从长期来看, 所有靶向治疗的使用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 < 0.05)。在支出方面, 纳入NRDL的直接影响导致阿法替尼、克唑替尼、奥希替尼、阿来替尼和恩沙替尼的支出显著增加(P < 0.05)。随着时间的推移, 除厄洛替尼外, 靶向药物的总支出显著增加(P < 0.05)。总体而言,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价格谈判成功地减轻了肺癌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了中国靶向治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与ARB类药物对肾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张建梅, 吕俊刚, 付浩, 朱安琪, 胡凤英, 沈兆媛, 王芳
    2025, 34(6):  556-565.  DOI: 10.5246/jcps.2025.06.042
    摘要 ( 11 )   HTML ( 3)   PDF (1729KB) ( 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旨在评估沙库巴曲缬沙坦与ARB类药物治疗对合并或不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通过计算机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与筛查, 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Embase、Clinical Trials等主要的医学数据库, 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4年03月。对于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文献治疗进行分析评估, 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4系统评价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其中二分类变量以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作为效应指标, 根据异质性的不同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最终纳入7篇符合要求的文献, 与ARB类药物相比, 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治疗后肾功能恶化(RR = 0.70, 95% CI = 0.44~1.12, P = 0.14)、急性肾功能损伤(RR = 0.77, 95% CI = 0.59~1.00, P = 0.05)、终末期肾病(RR = 0.53, 95% CI = 0.30~0.96, P = 0.16)、血肌酐大于2.5 mg/dL(RR = 0.88, 95% CI = 0.68~1.15, P = 0.37)、eGFR降低25%以上发生率(RR = 0.89, 95% CI = 0.57~1.41, P = 0.63)、血钾>5.5 mmol/L发生率(RR = 1.23, 95% CI = 0.86~1.75, P = 0.26)、血钾>6.0 mmol/L发生率(RR = 1.06, 95% CI = 0.58~1.93, P = 0.86)无统计学差异, 但eGFR降低50%以上发生率显著降低(RR = 0.58, 95% CI = 0.34~0.99, P < 0.05)。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肾脏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可更有效的降低肾功能恶化等风险, 并可能替代ARB类药物。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复方专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组方规律及机制
    李跃文, 张勤生, 胡素芹
    2025, 34(6):  566-580.  DOI: 10.5246/jcps.2025.06.043
    摘要 ( 9 )   HTML ( 3)   PDF (14273KB) ( 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组方规律及作用机制,目的是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检索国家专利数据库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中药复方, 然后运用频次分析、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层次聚类分析等探究中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组方规律, 筛选出关键中药组合。其次,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筛选关键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 运用SwissTargetPrediction、SymMap、ETCM、STRING等数据库分析关键中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药理作用机制, 通过分子对接对关键活性成分和靶点进一步验证。共纳入129项专利, 涉及316味中药, 其中24味经常使用。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中药多为清热、活血化瘀和泻下药, 且以性寒、味苦、归肝经、肺经为主。大黄-牡丹皮-金银花组合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大黄素、丹皮酚、大黄素甲醚、绿原酸、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 这些成分靶向关键蛋白, 如ALB、TP53、BCL2、STAT3、IL-6、TNF, 参与细胞对脂多糖等的反应、细胞组成以及细胞因子介导的多种生物学过程, 作用于AGE-RAGE、TNF、IL-17和FoxO等信号通路。本研究基于专利数据分析了急性阑尾炎治疗的用药规律, 探讨了关键中药组合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可能机制, 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的观点。

    低蛋白血症患者替加环素相关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真实世界研究
    刘秀珍, 刘建军, 薛未菊, 邢海燕, 赵营莉, 方兴
    2025, 34(6):  581-591.  DOI: 10.5246/jcps.2025.06.044
    摘要 ( 12 )   HTML ( 2)   PDF (1614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旨在探究真实世界替加环素(tigecycline, TGC)治疗伴有低蛋白血症的感染患者引起低纤维蛋白(fibrinogen, FIB)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期间住院期间使用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的低蛋白血症患者病历, 记录每位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血液疾病史、用药剂量、治疗疗程、合并用药情况、用药前后血清蛋白水平、是否肝肾功能不全、低纤维蛋白血症不良反应等信息, 统计低蛋白血症患者使用替加环素引起低纤维蛋白血症的基本特征; 并将患者分ADR和非ADR组, 比较两组患者基本特征和药物治疗的差异, 进一步探讨低蛋白血症患者使用替加环素引起FIB降低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222例患者, 发生低纤维蛋白血症为71例, 占比31.98%; 通过对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既往病史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药物治疗等信息进行收集和统计, 并开展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替加环素的治疗疗程、患者治疗前基础FIB值、清蛋白值、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脂肪乳和肝素治疗五个指标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FIB水平< 5.1 g/L、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是导致患者发生FIB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而疗程< 9 d、清蛋白值(轻/中/重)是降低其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替加环素相关的低纤维蛋白血症是临床常见不良反应, 尤其是低蛋白血症患者使用该药物临床使用前应评估患者病理状态, 使用前应关注基础FIB值和清蛋白水平, 避免长疗程使用、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联合用药, 以次避免或降低替加环素相关低纤维蛋白血症的发生。

    【新闻】
    叶新山团队在褐藻聚糖化合物库的构建及抗凝血活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 34(6):  592-593. 
    摘要 ( 7 )   PDF (1805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5月10日,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叶新山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明一研究员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结构多样化岩藻聚糖化合物库的合成及抗凝血活性评价》(Comprehensive synthesis and anticoagulant evaluation of a diverse fucoidan library)的研究论文, 报道了海洋活性聚糖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团队成功构建了一个包含58种结构明确的硫酸化岩藻聚糖(fucoidan)化合物库, 发现了与肝素类抗凝血活性相当、但不同于肝素类抗凝血机制的新化合物, 研究结果为开发更安全高效的抗凝血、抗血栓药物提供了重要基础。
    叶敏团队与合作者在杜鹃素生物合成中的C-甲基转移酶研究中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药学院
    2025, 34(6):  594-595. 
    摘要 ( 8 )   PDF (2261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5月7日, 北京大学药学院叶敏教授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蔡孟浩教授团队在JACS杂志上发表题为《Molecular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Chalcone di‑C‑Methyltransferase RdCMT from Rhododendron dauricu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e Novo Biosynthesis of Farrerol in Pichia pastoris》的研究论文, 从兴安杜鹃中鉴定了一个双C-甲基转移酶RdCMT, 解析其冷冻电镜结构, 并在毕赤酵母中建立了杜鹃素的从头合成途径。
    马明团队解析新颖ThDP-依赖酶结构并酶法制备碳-碳键连接化合物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 34(6):  596-601. 
    摘要 ( 6 )   PDF (3220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5月14日,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马明课题组在Nature 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wo thiamine diphosphate-dependent enzymes and their synthetic applications in carbon–carbon linkage reac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阐明了一类催化分子间碳-碳键连接反应的ThDP-依赖酶的晶体结构、底物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机制, 并通过酶的理性改造和酶法全合成制备了大量碳-碳键连接化合物。
    崔一民团队探索肠道菌群调控BCS药物渗透性评价的新方法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
    2025, 34(6):  602-604. 
    摘要 ( 6 )   PDF (1959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5月19日,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崔一民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题为“Intestinal permeability of N-acetylcysteine is driven by gut microbiota-dependent cysteine palmitoylation”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菌源性鞘脂代谢在调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肠道渗透性评价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