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http://jcps.bjmu.edu.cn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1-03
    上一期   
    【综述】
    An overview of the processing,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and clinical studies of white tea
    Eric Wei Chiang Chan, Siu Kuin Wong, Hung Tuck Chan
    2025, 34(10):  897-910.  DOI: 10.5246/jcps.2025.10.066
    摘要 ( 42 )   HTML ( 8)   PDF (1602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his review provided an updated synthesis of current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processing,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white tea (Camellia sinensis), commonly known as WT. Information was collated from reliable sources, including Google, Google Scholar, PubMed, PubMed Central, Science Direct, PubChem, J-Stage, 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 and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In China, WT, referred to as “Bai Cha”, is a prized spring tea harvested during early spring when the young tea plant leaf buds are still covered with delicate, downy white hairs. Fujian Province serves as the primary production region. WT processing is minimal, involving withering as the most crucial step, followed by drying. This simple process preserves its unique qualities and chemical integrity. The dominant phenolic compounds in WT are flavonoids, including catechins, dimeric catechins, flavones, flavonols, and flavanones. Additional constituents encompass phenolic acids, alkaloids, glycosides, and amino acids. These bioactive compounds contribute to WT’s diverse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anti-diabetic, anti-cancer, hepatoprotective, neuroprotective, anti-obesity, and male reproductive health benefits. To date, seven clinical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WT. These include two studies each on its use as a mouth rinse and its anti-obesity effects, and one study each focusing on its applications in managing diabetes, periodontitis, and depression. Perspectives on WT’s broader implicati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also explored, highlighting its potential for expande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研究论文】
    储存温度对纳米氢氧化铝佐剂质量稳定性的影响
    杨希飞, 张飞伟
    2025, 34(10):  911-920.  DOI: 10.5246/jcps.2025.10.067
    摘要 ( 25 )   HTML ( 5)   PDF (1766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氢氧化铝佐剂为弱结晶勃姆石(PCB)结构, 该晶体结构受储存条件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揭示佐剂在不同储存温度条件下晶体结构及常规质量指标变化情况。三批氢氧化铝佐剂分别在2–8 ºC、18–25 ºC和37 ºC下储存6个月。检测佐剂的X-射线衍射、pH值、等电点(pI)、吸附率以及平均粒径。X-射线衍射显示佐剂为勃姆石结构。氢氧化铝佐剂在37 ºC下储存1个月, 佐剂衍射图在18.2 º2θ出现新的衍射峰, 并且峰面积随着储存时间而增加。同时佐剂在37 ºC条件下存放pI和pH值下降最明显, 分别为下降0.78和1.33; 当佐剂在2–8 ºC下储存时, 仅在第6个月时, 在18.2 º2θ出现微弱的衍射峰, 表明晶体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且pI和pH的下降最少, 分别为0.43和0.80。佐剂的平均粒径为110–140 nm, 因此佐剂具有高蛋白质吸附率, 约8 mg BSA/mg Al3+。在不同温度条件下, 佐剂吸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纳米氢氧化铝佐剂在整个储存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吸附能力, 使其成为非凡的疫苗吸附剂。但贮存温度的升高会加速佐剂的老化, 形成高结晶的三水铝石或拜耳石, 不利于佐剂质量稳定性。

    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伏立康唑的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刘晨曦, 刘欢, 陈天萍, 何诗怡, 胡茳玲, 蒋心惠
    2025, 34(10):  921-931.  DOI: 10.5246/jcps.2025.10.068
    摘要 ( 41 )   HTML ( 14)   PDF (1709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血浆中伏立康唑的浓度, 并通过内标法进行更为精确的检测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以氟康唑为内标, 柱温30 ℃、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0~2.5 min: 50%甲醇; 2.5~4 min: 50%~70%甲醇; 4 min后: 70%甲醇)、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进样20 μL检测。大鼠按40 mg/kg灌胃伏立康唑后, 于不同时间采血, 得到伏立康唑血药浓度, 采用 DAS2.0软件对其进行拟合, 得到其药动学参数。血浆中伏立康唑浓度在0.2~40 mg/L内, 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92), 提取回收率大于85%且小于115%, 其日内、日间RSD < 10%。伏立康唑大鼠体内的分布半衰期 t1/2α和消除半衰期t1/2β均为69.315 min, AUC0–t为8040.73 min·mg/L。实验建立的HPLC法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了伏立康唑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过程, 该方法可用于临床批量检测伏立康唑血样。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西洋参-牛膝药对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李浩天, 刘签兴, 夏聪敏, 呼思乐, 刘燕君, 姜泉
    2025, 34(10):  932-942.  DOI: 10.5246/jcps.2025.10.069
    摘要 ( 45 )   HTML ( 7)   PDF (4517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燥综合征(SS)是风湿病免疫系统中一种较难治愈的疾病。最近的研究表明, 线粒体功能障碍(MDF)引起的免疫微环境失衡是SS发病的关键。中医药在治疗SS上疗效较为显著。本研究通过挖掘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SS的病例, 发现牛膝和西洋参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高频药对。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 牛膝和西洋参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关键基因与cGAS STING信号通路的上游和下游基因有关。牛膝和西洋参可能通过mtDNA-cGAS-STING信号轴纠正MDF, 改善颌下腺免疫微环境的失衡, 从而治疗和缓解SS。

    纳米流式细胞仪检测EV和LNP的检测实践
    孙玉芳, 许迎利, 于化龙, 宋书香
    2025, 34(10):  943-953.  DOI: 10.5246/jcps.2025.10.070
    摘要 ( 37 )   HTML ( 5)   PDF (8620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脂质纳米颗粒(LNPs)和细胞外囊泡(EVs)是新兴的治疗平台, 具有独特的优势。LNPs由四种关键脂质组成, 可有效地递送各种药物或遗传物质, 如FDA批准的Onpattro和COVID-19 mRNA疫苗。由细胞天然产生的EV可以高效靶向递送生物活性分子, 如基于EV的Bexsero疫苗。由于LNP和EV尺寸小、异质性强, 流式细胞术(FCM)等精确分析技术对于LNP和EV表征比常用的NTA(纳米粒子跟踪分析)和DLS(动态光散射)更全面。这项研究利用纳米流式细胞仪来开发纳米药物检测策略, 详细阐述了检测过程, 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行动机构标准调查法的湖北省血糖仪及血糖试纸价格组成分析
    郑佳宁, 柳羽姝, 王茜, 李虹烨, 刘晨曦
    2025, 34(10):  954-966.  DOI: 10.5246/jcps.2025.10.071
    摘要 ( 26 )   HTML ( 6)   PDF (1472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旨在评估湖北省血糖仪和血糖试纸的价格及其构成, 以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可负担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国际健康行动机构(Health Action International, HAI)共同制定的评估药物价格构成分析法, 通过文献回顾、政策梳理和关键知情人访谈收集中央层面数据, 并在武汉市和宜昌市进行实地调研追溯供应链各层面价格数据。中央层面数据显示, 我国目前已出台多项血糖仪及血糖试纸管理和影响价格组成的相关政策, 但尚未出台对于血糖仪和血糖试纸的价格限制政策; 供应链层面数据显示, 湖北省血糖仪和试纸的价格构成主要由制造商价格和零售商加价组成, 其次是供应链税费和批发商加价。由此可知, 我国已经通过一系列政策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医疗器械注册、销售、质量控制和管理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对于血糖仪和血糖试纸的价格政策, 因此可以通过纳入医保、政府补贴、竞争性招标、降低供应链税费降低产品价格, 进而提升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可负担性。

    1例房颤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高龄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病例分析
    杨珍珍, 孙倩, 袁叶, 张志清
    2025, 34(10):  967-972.  DOI: 10.5246/jcps.2025.10.072
    摘要 ( 28 )   HTML ( 2)   PDF (141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1例关于起搏器植入术的高龄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治疗过程, 探索该患者的最佳抗凝策略, 以此提示药师关注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个体化抗凝方案, 尤其是当合并多个出血危险因素(低体重、肾功能不全),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建议。

    【新闻】
    叶敏团队揭示植物反式查耳酮生物合成新机制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 34(10):  973-973. 
    摘要 ( 16 )   PDF (1219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期,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叶敏教授团队在JACS杂志发表题为《Elucidating the Biosynthetic Pathway and Mechanisms of Retrochalco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醛酮还原酶GinKR1参与反式查耳酮echinatin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 并解析了echinatin的完整生物合成途径。
    史录文/管晓东团队在中国肿瘤药物批准证据质量研究中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
    2025, 34(10):  974-975. 
    摘要 ( 16 )   PDF (1368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8月6日,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管晓东研究员团队与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合作研究成果Strength of evidence supporting cancer drug approvals in China, 2017–21: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在国际肿瘤学权威期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在线发表。该研究系统评估了2017年至2021年中国获批肿瘤药物的关键临床试验证据质量, 是目前首个针对支持中国肿瘤药物监管决策证据强度的实证研究。
    李中军/李忠堂团队在乙酰肝素酶抑制剂的开发及抗肿瘤转移活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药学院
    2025, 34(10):  976-976. 
    摘要 ( 13 )   PDF (1321KB) ( 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8月22日, 北京大学药学院李中军教授/李忠堂副研究员团队与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王恒教授团队合作, 在Carbohydrate Polymers期刊发表了题为“Low-molecular-weight dextran sulfate sodium as novel heparanase inhibitor preventing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in mice by inhibiting migration and angiogen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 低分子量硫酸化葡聚糖通过抑制乙酰肝素酶的活性, 阻断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为攻克侵袭性乳腺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可靠治疗策略。
    夏青团队开发“tRNA-plus”新型翻译增强策略, 突破mRNA技术瓶颈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 34(10):  977-978. 
    摘要 ( 15 )   PDF (1336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8月22日,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夏青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hemically modified tRNA enhances the translation capacity of mRNA rich in cognate codons”的研究论文。研究者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名为“tRNA-plus”的新型策略, 通过人工调节tRNA的可及性来增强mRNA的翻译能力。实验证明, 这一策略可显著提高SARS-CoV-2刺突蛋白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 并成功通过脂质纳米颗粒(LNP)实现共递送, 为mRNA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