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http://jcps.bjmu.edu.cn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7-06-15
    综述
    丹参及其同属植物的水溶性活性成分
    黎莲娘
    1997, 6(2):  57-64. 
    摘要 ( 1448 )   PDF (345KB) ( 7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化学研究, 9种鼠尾草属植物中获得各种多酚酸类化合物, 其中11个成分为缩酚酸类化合物, 其化学结构是由R-(+)-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和咖啡酸的衍生物或咖啡酸的二聚物酯化而成的。除了迷迭香酸和紫草酸以外, 此类缩酚酸未曾从其它植物中分离得到, 因此命名其为丹酚酸A, B, C, D, E, H, I, J和异丹酚酸C。丹酚酸F, G和甘肃鼠尾草酸A为新的多酚酸类化合物。药理实验结果说明这些多酚酸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对这些化合物的心、脑损伤保护作用亦进行了研究。
    研究论文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
    唐元清, 冯孝章, 黄量
    1997, 6(2):  65-69. 
    摘要 ( 964 )   PDF (361KB) ( 6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中药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中分离出9个吲哚类生物碱和1个芳香胺。经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为: evodiamine (1), rutaecarpine (2), formyldihy-drorutaecarpine (3), goshuyuamide-I (4), evodiamide (5), hydroxyevodiamine (6), β-carboline (7), 1,2,3,4-tetrahydro-1-oxo-β-carboline (8), dehydroevodiamine (9)N-methylan-thranylamide (10)。其中8是新的天然产物, 7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地构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李艳梅, 赵玉英, 范云柏, 王璇, 蔡立宁
    1997, 6(2):  70-74. 
    摘要 ( 1227 )   PDF (304KB) ( 5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地构叶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其性质及波谱特征分别被鉴定为香叶木素5,7,3'-30H, 4'-OCH3黄酮(1), 木犀草素5,7,3'-4OH黄酮(2), 5,7,4'-三羟基二氢黄酮-7-O-β-D-(3''-对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3), 5,7,4'-三羟基二氢黄酮-7-O-β-D-(3''-对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4), 穗花杉双黄酮(5), 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6), 所有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地构叶得到, 化合物3为新化合物, 命名为地构苷。
    太白楤木根皮的三萜皂甙成分研究
    汤海峰* 王忠壮, 易杨华, 蒋永培, 胡文军, 李伊庆
    1997, 6(2):  75-81. 
    摘要 ( 1303 )   PDF (420KB) ( 5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太白楤木(Aralia taibaiensis Z. Z. Wang et H. C. Zheng)根皮中首次分离得到四个三萜皂甙,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 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1), tarasaponin V(2), 3-O-{[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乙酯}-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3)3-O-{[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4)1为新天然产物, 34为新化合物, 分别命名为太白楤木皂甙VI (taibaienoside VI)、太白楤木皂甙 VII (taibaienoside VII)和太白楤木皂甙 VIII (taibaienoside VIII)
    用丙酮乙醇加热变性技术制备小牛血清微球
    何琳, 陈国强*, 路英杰, 陈金春
    1997, 6(2):  82-89. 
    摘要 ( 935 )   PDF (434KB) ( 5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按照一定的比例, 在小牛血清的水溶液中加入丙酮和乙醇, 然后在加热的情况下可形成稳定的小于500nm的微球胶体溶液。这种方法产生的微球可在较低温度(70~75 ºC)和较短时间(20分钟)内达到稳定, 比较传统的高温(100 ºC以上)和长时间(30分钟以上)的加热制备法, 这种丙酮乙醇加热变性技术有许多优点。这篇文章描述了制备过程的工艺条件, 如丙酮、乙醇和小牛血清比例; 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对微球形成以及对四氯四碘荧光素包裹率的影响。由本方法产生的微球可包裹40%左右的四氯四碘荧光素。在37 ºCPBS溶液中, 上述微胶囊在15天时间里释放了起始四氯四碘荧光素包含量的25%~60%
    地西泮、苯巴比妥、普萘洛尔和西咪替丁对大鼠肝微粒体安定氧化代谢的影响

    匡唐永, 楼雅卿*, 赵立安

    1997, 6(2):  90-96. 
    摘要 ( 349 )   PDF (409KB) ( 4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地西泮、苯巴比妥、普萘洛尔和西咪替丁对地西泮氧化代谢的影响及其药酶蛋白的初步分析, 应用HPLC,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薄层扫描测定地西泮及其代谢物, 并对大鼠肝微粒体和酶蛋白进行分离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地西泮、普萘洛尔和西咪替丁使肝微粒体中P-450含量明显降低。地西泮和普萘洛尔明显抑制地西泮C3-羟化活性, 大剂量普萘洛尔尚能抑制地西泮N-脱甲基。苯巴比妥明显诱导P-450生成, 增强地西泮N-脱甲基和3-羟化酶活性及分子量为51, 00059, 000的电泳蛋白带, 而地西泮、普萘洛尔则呈抑制作用。并发现, 地西泮N-脱甲基酶活性和分子量为59, 000蛋白含量呈线性相关(P<0.05), C3-羟化酶活性则与51, 000蛋白含量呈线性相关(P<0.01)。因此地西泮C3-羟化代谢可能与51, 000P-450酶蛋白有关, N-脱甲基代谢则可能与59, 000P-450酶蛋白有关。
    Fe2+催化鲁米诺与溶解氧的发光反应的新增强剂
    杨秀岑, 张海松, 伍莉萍
    1997, 6(2):  97-104. 
    摘要 ( 1201 )   PDF (373KB) ( 5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DTA可增强Fe2+催化鲁米诺与溶解氧的发光反应, EDTA加入鲁米诺溶液中可使流动注射分析测亚铁的检出限降低约160倍。在流动注射分析的试样分流路中使用新型的锌镀铜微还原柱, 可同时测定Fe2+Fe3+。该微还原柱可至少测定3000个试样。测定Fe2+Fe3+的线性范围是1×10-9 ~ 1×10-5 mol·L-1, 检出限分别为2.7×10-103.5×10-10 mol·L-1, 测定试样的速率为60 h-1Cr3+Co2+有干扰。测定混合物中的Fe2+Fe3+获得满意结果, 测试样的结果同标准的分光光度法结果一致。实验表明, EDTA起增强剂的作用, Fe2+是催化剂, 而溶解氧是氧化剂。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双波长差示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用于体外外源性化学物质的微粒体代谢中生成一氧化碳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徐宏祥, 刘志强
    1997, 6(2):  105-110. 
    摘要 ( 1875 )   PDF (311KB)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双波长差示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运用于作为对照品的一氧化碳(CO) 饱和水浓度标定及定性与定量测定微粒体代谢中生成的一氧化碳的方法。本法的优点在于能显著消除试样本底干扰,大大提高了定量准确性及灵敏度。在CO 浓度2~10 μmol·L-范围内与导数光谱峰(415 nm) 和谷(426 nm) 之间距离(D) 呈良好线性关系, r = 0.9999 (n = 5) , 回归方程C (mmol·L-) = 17.6D-0.4。最低检测浓度低于0.1 μmol·L- CO。系统回收率和加样回收率(X±RSD) 分别为102.1±2.9% (n = 7) 79.7 ±6.8%(n = 12); 日内、日间精密度(RSD) 分别为4.4% (n = 18) 6.1% (n = 16) 。将本法用于4 个三卤苯胺和一个三卤苯的体外代谢测定,结果表明, 2,4,5-三氟苯胺在体外能被大鼠肝微粒体、NADPH 和分子氧代谢生成一氧化碳。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等肝药酶诱导剂能显著提高一氧化碳的代谢转化速率,它们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3 8 倍。
    简 报
    血盆草的两个微量酚甙
    赵立敏, 梁晓天, 黎莲娘*
    1997, 6(2):  112-112. 
    摘要 ( 861 )   PDF (341KB) ( 6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血盆草的水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两个微量酚甙, 根据理化常数及波谱分析鉴定为异槲皮甙和紫云英甙。这两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论 文 摘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