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http://jcps.bjmu.edu.cn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9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0-09-30
    【研究论文】
    基于结构设计的新型mTOR抑制剂的抗宫颈癌活性研究
    焦佩丽, 李奕言, 吴兴, 王昱曦, 毛蓓蓓, 金宏威, 张礼和, 张亮仁, 刘振明
    2020, 29(9):  603-616.  DOI: 10.5246/jcps.2020.09.056
    摘要 ( 200 )   HTML ( 306)   PDF (2741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酶mTOR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键组成部分, 该激酶在宫颈癌细胞中被高度激活。本文运用基于结构的药物发现等手段发现了一系列mTOR激酶抑制剂并对其进行生物学评价, 发现其可发挥有效的抗宫颈癌作用。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C3具有潜在的mTOR抑制作用(IC50 = 1.57 μM)。随后利用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探究并预测mTOR激酶和C3的结合模式,初步探讨了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上进行细胞增殖活性实验时发现,C3对宫颈癌细胞HeLa表现出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IC50 = 0.38 μM)。此外,C3还能浓度依赖性地降低磷酸化核糖体S6 (p-S6)蛋白在HeLa胞内的表达水平。值得注意的是,C3发挥显著的抗宫颈癌活性很有可能是mTOR通路和其他细胞内通路的共同作用。本研究表明C3可进一步开发为宫颈癌的治疗药物。
    氧化锌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刘曼, 张爽, 李卓越, 王光雪, 王景茹, 张烜
    2020, 29(9):  617-625.  DOI: 10.5246/jcps.2020.09.057
    摘要 ( 343 )   HTML ( 9)   PDF (1973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锌纳米粒(ZnO NPs),并对其粒径、形貌、晶型、光学特性和pH敏感性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PC-3M4T1两株细胞系上对ZnO NPs的体外抗肿瘤药效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 ZnO NPs粒径均匀的球形纳米颗粒,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及pH敏感性能,PC-3M4T1两株细胞系有明显的抗肿瘤细胞药效述结果表明, ZnO NPs可作为载体载带活性物质以产生抗肿瘤诊断治疗作用。
    增强抗肿瘤药物肿瘤靶向性递送的叶酸修饰的pH敏感聚合物胶束
    周楚杭, 胡新平, 刘琦, 王乐淇, 周远航, 靳尧, 刘艳
    2020, 29(9):  626-636.  DOI: 10.5246/jcps.2020.09.058
    摘要 ( 247 )   HTML ( 1)   PDF (2134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增强抗肿瘤药物的聚合物胶束的肿瘤靶向性递送, 本研究基于叶酸修饰的聚-(2-乙基-2-噁唑啉)-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和聚-(2-乙基-2-噁唑啉)-聚乳酸嵌段共聚物, 设计并制备了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的叶酸受体的配体叶酸修饰的pH敏感的聚合物胶束, 用于包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所制备的载阿霉素的聚合物胶束的粒径约为36 nm, 粒径分布较窄, 透射电镜观察胶束呈规则的球形, 并具有pH敏感的释药行为。此外, 体外的细胞摄取、细胞毒性以及荷瘤裸鼠体内的近红外荧光成像的结果均证明了所制备的聚合物胶束增强的肿瘤靶向性, 并归因于叶酸受体的介导和胶束pH敏感性的协同作用。因此, 靶向叶酸受体的pH敏感胶束在肿瘤靶向递送难溶药物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高效液相色谱法常规监测中国胃肠间质瘤患者体内的伊马替尼血药浓度
    周毅, 赖俊莉, 邱峰, 张军
    2020, 29(9):  637-648.  DOI: 10.5246/jcps.2020.09.059
    摘要 ( 274 )   HTML ( 4)   PDF (1482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马替尼目前是胃肠间质瘤的一线治疗用药。由于伊马替尼在不同患者体内血药浓度差异较大, 目前指南推荐常规监测伊马替尼的血药浓度以提高伊马替尼的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快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采用简单的沉淀蛋白法处理血浆样品, 处理后的样品通过色谱柱InertSustain C18(250 mm×4.6 mm, 5 µM)进行分离, 流动相为25 mM NH4H2PO4 (pH = 8)–乙腈(61:39, v/v), 柱温为40 ºC, 流速为1 mL/min, 紫外检测波长为265 nm。该方法标准曲线在50–10 0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 日间与日内准确度和精密度在5.81%6.33%之间。绝对回收率在92.38%–97.86%之间。稳定性测试和样品再分析结果均符合指南要求。该方法成功用于150名中国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常规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监测。
    激素序贯疗法和替勃龙在绝经期综合征妇女中的用药保留率调查
    邵淑容, 邵小青, 陈漪
    2020, 29(9):  649-655.  DOI: 10.5246/jcps.2020.09.060
    摘要 ( 261 )   HTML ( 2)   PDF (1359KB) ( 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5年至2018年四年间诊断为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用药处方, 比较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和激素连续疗法在绝经期妇女中的用药保留率。应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合理用药管理系统筛选四年间, 诊断为绝经期综合征的处方。在调整年龄、纳入研究的年份以及处方的费三个系数之后, 应用Kaplan-Meier回归分析比较两种用药方案的处方保留率。两种HRT药物方案在四个年份的分布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且两种HRT方案的年龄段均分布在4160岁之间, 分别占到97.1%87.06%。另外两种HRT用药方案的单张处方费用的分布大概相同。两种HRT疗法的用药保留率相比, 激素连续方案在4年之内的用药保留率均高于激素序贯方案。且经Kaplan-Meier回归分析, 这种趋势具有显著意义(Tarone-Ware, 卡方值 = 3.857, P = 0.050)。本研究发现,本院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应用HRT疗法的用药保留时间中位数约为半年的时间, 显著低于以往研究报道的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另外, 本研究发现, 替勃龙方案与芬吗通方案相比, 在治疗绝经期综合征方面, 保留时间显著增加。
    【“现代仪器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系列综述】
    微量热泳动技术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王倩, 王静, 宋书香, 朱贵旺, 曹泽, 刘振明
    2020, 29(9):  656-665.  DOI: 10.5246/jcps.2020.09.061
    摘要 ( 433 )   HTML ( 11)   PDF (1446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准确表征不仅能够为了解细胞中的生命过程提供必要的知识, 而且还能够为药物的发现和发展铺平道路。生物物理技术由于其在通量和灵敏度上的优势, 已成为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而具备低成本检测速度快操作体系简单并同时能提供丰富实验数据信息等优势的生物物理技术更是已成为检测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首选技术。在本论文中, 我们总结了使用微量热泳动仪(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 MST)进行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成果, 并展示了如何使用MST的拓展功能获得酶动力学参数和蛋白质稳定性参数。作为一种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的生物物理技术, MST依据微观温度梯度中分子的热泳移动变化来定量检测亲和力。与其它生物物理技术相比, MST的优势为无需固定分析时间短样品消耗少且能够在细胞裂解液等复杂溶液体系中进行亲和力分析等。在本论文中, 我们将依次讨论MST的检测原理实验操作流程和应用示例。
    【病例报道】
    一例OTCD妊娠患者药物治疗方案分析
    李莉霞, 刘盈秀, 杜隽铭
    2020, 29(9):  666-670.  DOI: 10.5246/jcps.2020.09.062
    摘要 ( 233 )   HTML ( 2)   PDF (1172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陷症(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OTCD)是尿素循环障碍(UCDs)的一种常见类型。尿素循环过程受阻, 氨不能形成无毒尿素排除体外, 引起高血氨症。本文报道一例28岁女性, 第一次妊娠后确诊为OTCD, 针对高氨血症及并发症, 给予精氨酸、瓜氨酸和苯甲酸钠等联合治疗, 限制蛋白质摄入, 患者病情控制, 剖宫产一男婴, 2天后死亡。第二次妊娠, 染色体检查此胎仍为OTCD, 行引产手术治疗。第三次妊娠, 排除胎儿OTCD可能, 口服苯甲酸钠治疗, 氨水平基本稳定, 剖宫产一存活男婴。本病例阐述了一例妊娠期OTCD患者的治疗过程, 对使用苯甲酸钠的安全性和有效进行评估, 为罕见疾病的药物选择与治疗提供经验和依据。
    【其 它】
    叶新山团队在立体选择性电糖基化方面取得进展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0, 29(9):  671-672. 
    摘要 ( 140 )   HTML ( 1)   PDF (1958KB) ( 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日,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新山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题为“Stereoselective Electro-2-Deoxyglycosylation from Glycals” 的研究工作, 并被选为VIP (Very Important Paper)论文。该工作首次将电化学的方法引入到糖烯供体的活化和2-脱氧糖苷键的构建, 发展了高立体选择性2-脱氧糖苷合成新方法, 为天然产物和药物的糖基化修饰提供了新的选择。
     
    刘涛获2020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0, 29(9):  673-673. 
    摘要 ( 129 )   HTML ( 0)   PDF (1020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8月25日,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公布了2020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涛研究员的项目“基于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的生物医药升级及创新”入选。
    焦宁教授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0, 29(9):  674-674. 
    摘要 ( 117 )   HTML ( 0)   PDF (1384KB) ( 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0年9月10日, 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 会上公布了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奖励名单。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焦宁教授负责的项目“基于含氮化合物构建的氮化反应”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0年张强教授团队在靶向递药领域获系列进展
    北京大学药学院
    2020, 29(9):  675-678. 
    摘要 ( 120 )   HTML ( 1)   PDF (2232KB) ( 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0年北京大学药学院张强教授课题组连续在抗肿瘤靶向递送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目前已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 = 16.836)、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F = 14.976)、Biomaterials (IF = 10.317)等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