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David Brown博士首次发现了M型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一种钾通道电流, 并将其命名为M型钾电流(IM); 十八年后科学家们克隆了导致新生儿癫痫的KCNQ2和KCNQ3突变基因, 并且证明KCNQ2和KCNQ3亚基异源组装介导M型钾通道电流。电压门控KCNQ2/3钾通道(亦称M通道)功能降低可导致神经元的过度兴奋, 诱发癫痫及慢性疼痛。因此, 研发激活KCNQ2/3通道功能的开放剂可用于治疗癫痫和疼痛等神经疾病。著名的KCNQ通道开放剂瑞替加滨retigabine(商品名Potiga)于2011年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治疗癫痫。我们最近参与研发了一类新型的KCNQ2/3特异性开放剂—吡唑并[1,5-a]嘧啶酮类化合物。在动物模型上, 该开放剂具有抗癫痫和镇痛的效果。最近的研究工作提示, KCNQ通道开放剂还对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动物模型有效, 而KCNQ通道抑制剂可以提高动物的学习与记忆能力。目前的研究进展提示, 电压门控KCNQ/M通道是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的靶点, 靶向该通道的调节剂对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
王克威博士, 现任北京大学药学院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教授、主任, 兼神经生物学教授, 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并获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3年在剑桥大学作为博士后从事离子通道的生物物理学和药理学研究。1993年至1997年, 在耶鲁大学生理系作为博士后及研究员, 从事离子通道的结构与生物物理功能方面的研究。1997年至2006年间, 在美国惠氏(Wyeth)制药公司神经科学研发部先后任高级和首席研究员并担任课题团队首席, 从事新药靶点鉴别、优化、先导化合物筛选以及治疗癫痫、疼痛和神经精神等疾病的创新药物研发。
王克威实验室长期以来从事离子通道的神经生物学功能与创新药物研发的应用研究, 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基金、科技部863、973、重大新药创制基金以及教育部985基金的支持。在Neuron、Nature Neurosci、Nature和PNAS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章节3部, 获专利7份。
卞希玲博士, 北京大学药学院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讲师, 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的离子通道靶点的鉴定及离子通道的神经生物学功能。2002年至2008年期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行硕博连读学习, 师从李朝义院士和罗敏敏研究员。200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后, 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 在王克威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基金三项,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 “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 北京大学医学部新教师启动基金。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通讯》等杂志发表SCI研究论文4篇。曾被评选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